历史知识维度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研究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张 泽
内容提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必修的一门素质提升课程,面对新形势、新环境、新挑战,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野下,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这一终极目标,必须加大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模式的创新。本文试图将历史知识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之中,寻求破解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难题、方法和原则,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关键词:历史知识;思想政治;创新
作者简介:张 泽(1965-),男,湖北随州人,研究生,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信息技术学院党总支书记,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05年就指出“要紧密联系大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的实际,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2012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清华大学时强调:“切实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强化教师队伍特别是青年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经典课程之一,为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历史知识融入政治理论课程具有必要性和可能性
1、是适应用人单位新需求,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需要
从近年来人才招聘情况看,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大学生除了必备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外,还十分注重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健康的心理素质,尤其是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南京一个知名企业人事部经理曾这样说过:“思想政治素质对我们未来的发展是极有帮助的,它的影响不会像专业那么明显地体现在一个大学生的身上,但它的影响是绝对的而且是潜在的,这种素质会影响一名大学生在以后的发展道路上能否做出正确的抉择,能否为自己所作出的决定负起责任并担当重任,能否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美国的壳牌、思科等著名跨国公司都十分重视员工的人际交往、适应、沟通、团队合作等综合素质能力,并将此作为用人的基本标准。可以说没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没有综合素养的大学生,其他学科学得再好、能力再强,都是一个不适应和谐社会发展的人。经验告诉我们,要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型实用人才,就必须采用全面的、多学科或跨学科的新的教学模式,使各学科知识相互渗透、相互融入、相互贯通,将历史知识融入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之中,就是顺就了这种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选择。
2、是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需要
从目前我国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来看,思想政治课与历史知识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思想教育功能上联系密切。尤其05课改后开设的中国近现代史,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三门课程表现得更加突出,三门课程中对某个理论观点的阐述,都会贯穿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如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教材中就详细地叙述了这一理论从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直到党的十八大,党对初级阶段理论的认识历史。所以,如果能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求,让历史知识、历史典故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达到知识的渗透和迁移,可以深化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效性。
从教学实践情况来看,在教学中引用真实、生动、曲折的历史故事,可以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同时,引用历史事件、历史故事、历史典故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可以极大地丰富大学生的理论知识,提高大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是借鉴历史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大学生实事求是务实学风的需要
历史学作为一门专门学科,有其固有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在其研究方法上时时体现务实态度,如历史学常用考据法、历史比较法、统计法、计量分析法等都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的研究方法。这些研究方法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借用这些求真务实的研究方法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务实的学风,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为今后走向社会养成务实的工作作风奠定坚实基础,这种马克思主义的学风,会极大提高大学生对马克思义义理论的坚定性,一定会极大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4、文史不分家,知识的相互融通,为历史政治理论课程衔接提供了可能性
历史是昨天的政治,政治是明天的历史,政治和历史原来就是一家,是很难加以区分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包容、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根据高校政治理论课程的教育内容和教学要求,让涉及的历史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将更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横向思维能力,达到知识的渗透、迁移和运用的目的,同时也可以深化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实效。这种使政治理论与历史知识巧妙结合、融会贯通,“以史带论”、“史论结合”的教学方法,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模式的创新。
二、历史知识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路径和方法
为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落到实处,需要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不断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方法、途径和手段,让高校政治理论课真正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课程。
1、用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历史精华,提升大学生的道德情操
中华民族在人类社会数千年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源远流长的优良道德传统,这些优良道德传统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不可比拟的,这种道德传统是中华民族整个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精神财富,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的丰富源泉。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等是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的高度凝聚。是大学生应该汲取的优良道德传统的精髓。
纵观几千年的中华民族发展史,各历史朝代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如:大舜耕田、丁兰刻木、孟宗哭竹、杨香打虎等这些历史典故,都是教育大学生孝顺父母,瞻养老人的传统故事,在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第四章第二节的时候,结合教材内容,用半个小时间将以上几个经典故事与同学们分享,然后以“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如何深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孝悌文化的理解,做一个知恩、感恩的大学生”为主题展开讨论,大学生必然有所启迪。
2、用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人文历史,增强大学生对强大祖国的自豪感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世界历史文化遗产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分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自然与文化双遗产三个类别,古老的中华大地拥有壮丽的山川,秀丽的江河,雄伟的古代建筑艺术,奇特的动植物和名胜古迹,可谓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映生辉。目前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地29处,其中自然遗产3处,文化遗产21处。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4个。如此众多的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无不闪烁着中国人智慧和勤劳的光芒。即便是在这些珍贵的自然与文化遗产之外,中国风光秀丽、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也不胜枚举,同样可以从这些景观中领略到中国美丽的自然风光与古老的文明。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和旖丽的自然风光,是世界的,更是中国的。在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内容时,有选择性地将以上自然风光及历史文化遗产介绍给大学生们,使他们感觉到伟大的祖国值得深爱,做为中国人值得骄傲和自豪。
3、用正面杰出的历史人物,激励大学生刻苦学习、报效祖国的坚强信念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有着灿若群星的杰出人物,他们为祖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讲授思想道德修养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时,穿插苏武饮雪吞毡、岳飞精忠报国、戚继光英勇抗倭、林则徐虎门销烟等历史事件,教育大学生任何时候都要将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引入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宪成的“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历史文献,让大学生学习古人这种崇高的志向和博大胸怀;列举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左丘失明而作《左传》、孙膑双脚被膑而作《孙膑兵法》、司马迁被处宫刑而发愤十五年写成《史记》的故事,让大学生时刻为实现中国梦想而奋勇进取。
4、用我国法制建设历史进程特色脉络,培养大学生的法律精神和法治理念
众所周知,法学理论及法律制度是理论性比较强、比较抽象性的课程。教师在讲授各种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法律思想时,过去经常采用“背诵”为主、理解为辅的方式进行,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容易使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效果欠佳。运用历史知识材料来说明法律制度,化难为易,既可以使学生信服,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讲授领会法律精神,理解法律体系和树立法治理念,维护法律权威时,我将中外法制建设历史作充分比较,尤其是将我国法制历史分别讲深讲透,向大学生详细介绍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巨大成绩,还有目的性地向大学生介绍关于违背法律精神,给国家、单位和个人带来损失的典型案例,使学生理解树立法治理念,培养法律思维方式,维护法律权威的极端重要性。
5、用中国革命和建设历史成就,激发大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深厚情感
在讲授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时,有针对性地列举了三个历史史料,一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设;着重阐述为什么要建设这块红色根据地,如何建设及井冈山斗争的血雨腥风的历史;二是遵义会议的召开,坚决纠正并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路线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在关键时刻挽救了党、红军和中国革命,是党的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三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文革中的严重“左倾”错误,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点,它完成了党在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30多年来取得伟大成就,使中国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明显提高,并走上了小康道路,中国人民富了起来,正在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用这些史料,培养大学生“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深厚情感;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作为炎黄子孙是值得骄傲和自豪的”、“只有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使中国这头东方睡狮成为世界巨人,激发大学生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坚强信念。
三、历史知识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必须突出“三性”
1、历史知识运用要突出准确性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我们提倡巧用历史知识,但又不能简单地介绍历史知识,而是要将历史知识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充分掌握历史史料,同时能从中走出来,阐述重要的理论问题,深化对理论观点的认识。即善于从史料中提炼出政治理论观点,尽量挖掘出史料中蕴涵的政治理论因素。任何理论本身,往往只是体现了一种认识的结果,并没有展示出这种结果得出的思维过程。坚持从史料中来,能够了解理论得出的思维过程,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从而提高运用理论的能力。例如,讲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时,我们将各个时期统一战线建立的目标、任务、原则、主要经验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对比,让大学生认清这一法宝存在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仅仅只是这些还是不够的,还要使大学生从历史知识中走出来,即自觉地把理论观点应用到史料的分析当中去,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解决“史论结合”这个实践性问题,只有在平时的政治理论课程受课中提高“结合”的自觉性,才能不断增强这方面的能力。
2、历史知识讲解要突出教育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穿插历史知识,不能将历史知识机械堆集起来,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成历史课程,而是时时处处将落脚点放在思想政治教育上。今天的大学生生活在一个急剧变革的新时代,他们更乐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与这个多彩的世界联系在一起的。众所周知,“鉴古而知今,察往而思来”,历史是过去的现实,对现实有着借鉴作用,现实由历史发展而来,带有历史的影子,是未来的历史。从某种角度而言,当前的知识均是历史的,是前人对过去经历、经验、教训的概括与总结,从而揭示出其中的历史规律,给后人以智慧启迪。因此,教师必须用“历史联系现实”的方法,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将历史史实与现实热点问题有机结合起来,架起历史知识与社会生活联系的桥梁,让学生学会关注社会生活,树立社会责任感。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启示。
3、历史知识选择要突出针对性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融入历史知识,可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的知识性、趣味性及实效性,激发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但也不能把不相关联的历史牵强附会地粘在一起。政治理论课程引入历史知识应注意如下几个原则,一是保证历史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原则,不能断章取义,只有让大学生了解了历史事件发的历史背景、内容及真相,才能引导大学生深入思考现实中的理论问题;二是历史知识必须为所述理论服务的原则,引用一个历史知识,必须是为了帮助理解某一政治理论问题,不能一味地追求某种形式,也不要为了追求所有而忽略了实际应用,将历史知识庸俗化;三是应留有足够的空间,让大学生自觉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有条件的还可以组织大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有目的地引导大学生根据历史材料进行对比、思考、讨论和总结。最终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田英,浅谈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实际效果提升[J],吉林教育学院学报,2010(01)P114
[2]王洪龙,在大学生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J],高教论坛,2012(01)P18
[3]游学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创新发展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10)下,P127
[4]贾钢涛,论以传统文化为载体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03)P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