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古代职业教育思想的发轫和近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脉络上看,中国现代高职教育建立在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上。其职业特性和文化辨识性,可从“职业技术”、“教学用”、“做实匠”等字符中彰显出来。对这些字符进行历史文化寻根,探索传统文化与高职理念融合之道,更有利于对高职育人理念和校园文化的深层理解,促进高职特色校园文化的形成。
作者简介:李建林(1962-),男,汉族,湖南永州人,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主任编辑,文学学士,主要研究方向:高职校园媒体及校园文化。曾获首届广东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特等奖和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第三届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胡锦涛同志曾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1]目前,高职院校普遍面临着发展历史短暂、文化底蕴薄弱、人文内涵不足、特色辨识率不高的境况,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承担“传承优秀文化”、“创新思想文化”的重任?这就对我们全面提升校园文化底蕴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如果把体现古代职教思想和现代高职特性的一些汉字文化提炼出来,使之融进高职教育理念中,可增强高职院校的文化自知、自觉与自信,这应是我们全体高职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和长远目标。
人类最初的产业分工并不明显也不固定,主要是为了生存而进行的随机性的狩猎和采集。当时产业单一,主要就是劳动,生产和生活经验的传授是通过日常生活和日常劳动实现的,其职业教育是典型的经验传递和实践观察。这是人类早期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特点。自春秋时期管仲为创立霸业而推行士、农、工、商“四民分业定居”社会改革后,中国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技术教育思想初步形成。
中国古代职业教育的核心思维方式是致用思维,主要重视道德的致用。道德以个人内心圣洁为价值取向,对外在的技能不太重视,被视为“雕虫小技”。技能体现为“才”,但才以德为准。中国古代“君子”形象就是一个德才兼备的形象,朱熹说:“君子者,才德出众之名。德者,体也;才者,用也。君子之人,亦具圣人之体用。”(《论语六.为政篇下》)[2]由于中国古代的道德致用,个体在自身价值的实现上重在个人内在的身心修养,不注重外在技能的培养与获得,其结果导致对技术职业技能的疏忽与缺失。《周易.系辞》曰:“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古人这种“通经致用”的思想,虽然从主观上看主要还是“崇德”,是以道德致用、政治致用为目标,但客观上还是促进了士农致用、生活致用,促进了职业技能的发展与提升。
黄炎培是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创始人和理论家,以他为代表的近代职业教育思想是在吸取西方先进国家的教育经验,反思中国自办新教育以来的问题和教训,不断探索中逐步形成的。而且开始真正提出并重视起高职教育。
黄炎培反对劳心劳力分离,注意学和用的联系,主张手脑并用,“要使动手的读书,读书的动手,把读书和做工两下联系起来”,只有手脑两部联合才能产生世界文明。
他把职业教育的目的概括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既强调个人谋生,也重视服务社会;既强调职业技能训练,也重视职业道德教育;既强调一技之长,也重视全面发展。其教学原则是“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以上这些思想,对以后中国的现代高职教育理念的形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由上可见,中国高职教育雏型虽然起始于近代,但是中国的职教思想源远流长,它建立在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上,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和丰盈的文化内涵。从古代 “四民分业”、“才德出众”、“通经致用”“做学合一”思想中,我们发现,现代职业技术教育其实一直根植于这一文化土壤中,对其“业”和“用”、“德”和“才”、“做”和“学”是一脉相承的。高职院校的职业特性和文化辨识性,正可从 “职业技术”、“教学用”、“做实匠”等关键汉字的字符中彰显出来。而这些关键字符也基本构成了高职院校的办学方向、教学方式和人才培养目标,体现出现代高职教育理念。
“职业技术”教育,是对受教育者施以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教育。“职业教育为初、高中毕业生和城乡新增劳动者、下岗失业人员、在职人员、农村劳动者及其他社会成员提供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3]下面不妨对“职业技术”进行文化解读。
对“职(職)”字,汉代许慎《说文解字》的解释是:“记微也。从耳戠声。之弋切。” [4]清代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这样注释:“纤微必识是曰职。周里礼太宰之职,大司徒之职皆谓其所司。凡言司者,谓其善伺也。凡言职者,谓其善听也。” [5] 古文中,“戠”本指军阵操练,义为“图形及其变换”。“耳”与“戠”联合起来表示“按照指令做出所要求的动作”。引申为:(每个)做事的人和(每个)岗位。
可见“职”之本义,含有“从卑微小事做起”、 “按指令做动作”之意,而且重在各司其职、忠于职守。
职业教育中,就业教育是先导。古文中“业(業)”,古时指乐器架子横木上的装饰物大版,刻如锯齿状,被涂成白色,用来悬挂钟磬等乐器。《说文解字》中如此解释:業,大版也。所以饰县钟鼓,捷业如锯齿,以白画之。象其鉏鋙相承也。[6] 后来因古人写书用方版,也称业版,便引申出诸如学业、事业、家业、职业、行业等各种外延含义。
古文中的“技”,《说文解字》的解释是:技,巧也。从手,支声,渠绮切。[7]另康熙字典解释道:《广韵》艺也。又方术也。又《坊记》尚技而贱车,则民兴艺。又能也。
可见“技”含有:巧也,艺也,能也。这三者体现在现代的构词中,便是技巧、技艺、技能。这里“手”与“支”联合起来表示人赖以谋生的手艺。两只手在支撑,说明动手能力的极端重要性。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是天职,但也更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这样学生将来也会更具有创新、创造、创业能力。
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既要有一“技”之长,又要掌握学技之“术”。古文中的“术”(術),最原始含义是指“道”。《说文解字》的解释是:术,邑中道也。从行术声,食聿切。[8]在道的基础上,又引申为:方法、策略 、学说、技艺、业术等。可见术字的演变一直是偏重对方法、策略、技艺、术业的掌握。
我们都说,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区别于其它院校最大的特点,是“教学用”三位一体,重在学以致用。“教学用”是高职院校的主体工作内容和主要活动环节,其教学质量和实践环节的高低水平,直接决定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和“学”最初始的含义像小孩子双手构木为屋形一样,“教”其实就是在这个搭积木小孩子的旁边,多了一只执着教鞭的手。“教”的原本的写法是“敎”,左边不是“孝”,而是像小孩子学搭积木。后来写成“孝”,义为“孝敬父母”。“攴”,篆体像以手持杖或执鞭。在奴隶社会,奴隶主要靠鞭杖来施行他们的教育、教化。如《说文解字》解释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从攴(pū),从孝,凡教之属皆从教。古孝切。[9] 后引申为教育、指导。如司马迁《报任安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孟子《梁惠王上》:谨庠序之教。[10]可见“教”字的核心意义在“上施下效”,要求老师要有师德、重教养、懂教法。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毛主席说:“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学”(學)是形声字,作“壆”,像是双手构木为屋形。后作声符,下面加个“子”为义符。子,指小孩子。突出小孩子是学习的主体。《广雅》解释为:学,识也。《尚书大传》中:学,效也。《礼记?中庸》中:好学近乎知。可见对小孩子启蒙的学习教育,是“学”字的词根。同时,从构字来看,是两只手 “构木为屋形”,强调了动手创造能力的极端重要性。
我们都说,职业院校区别于其它院校最大的特点是学以致用。而“用”字《说文解字》的解释是:用,可施行也,从卜从中。卫宏说,凡用之属皆从用。臣铉等曰,卜中乃可用也。[11]从中可以隐约看出“用”字的本初意义,就是古代要尝试用什么东西必先占卜,占卜中了,应验了,就可以用了。从象形来看,“用”的甲骨文字形像桶形,桶可用,故引申为用。
有道是:养兵千日,用在一时。这“用”意,一方面,是学习的是有用的知识,掌握了可用的本领;另一方面,是学到的知识贵在实践中使用、运用,要活学活用。
众所周知,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目标,将来是脚踏“实”地、注重“实”践、能干“实”事的实干家,而非研究型、学院派。具体表现在“做实匠”上。要立足能“做”、注重踏“实”、成为巧“匠”。
据最新统计,目前职业院校的学生就业率平均达95%,远高于本科院校。究其原因,还是高职生不挑三拣四、能做实事。“做”字最早源自“作”字。直到近代出现“做”字后,丰富了“作”字做具体实事的内涵,但两者有时可通用。
“作”是个会意字。因“作”在古文字中就是“乍”,其本义就是:人突然起身。亦即“与其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 。《说文解字》解释为:作,起也。从人,从乍。则浴切。[12]后引申出起来并开始工作之意。这就要求,不管“作(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振奋而起”的姿态。作为高职大学生,与其“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
“实”是个会意字。繁体字写作“實”。《说文解字》解释为:富也。从宀从贯。贯,货贝也。神质切。[13]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解释为:富也。引伸之为草木之实。……贯为货物。以货物充于屋下是为实。[14]因此其本义指:财物粮食充足,富有。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不仅要让自己成为知识和技能的富有者,而且更要使自己成为脚踏实地的行动者。
高职院校培养学生既要注重培养能工巧“匠”,又要在教学方法上讲究独具“匠”心。这里的“匠”字,最原始含义是指“木匠”。其外框“匚”是口朝右可以装木工用具的方口箱子,其中的“斤”就是木工用的斧头,所以在上古只有木工才叫“匠”。《说文解字》的解释是:匠,木工也。从匚从斤,斤所以作器也。[15]《考工记》中:攻木之工七:轮、舆、弓、庸、匠、车、梓。匠人建国,匠人营国,匠人为沟洫。后来亦泛指工匠 。由此看,高职教育只要匠心独运,一定会培养出更多巧夺天工的能工巧匠。
可以说,传统文化与高职理念融合之法有千万种,融合之道有千万条,通过汉字文化来实现这种融合仅仅是其中之一方略。具体可从两方面来实施。
汉字不仅是记录汉语的符号,汉字确实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性。汉字是伴随着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出现的,对形成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文化大师陈寅恪曾说:“依照今日训诂学之标准,凡解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 我们果能将每一汉字当成“一部文化史”来读的话,我们的文明素养一定会深深烙进自己的一言一行中,我们的文化底蕴一定会水乳般融入高职理念中。
虽然高职院校的文化积淀还不够深厚,但仍然具有历史、行业、社会等多方面的积极因素,高职院校要有信心通过多种途径,找到自己的文化优势,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本源,形成文化自信。只有了解中国文明璀璨的传统文化,感知意趣横生的汉字文化,融进特色鲜明的高职文化,才能形成独特的高职理念,获得持久的发展。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高度强调:“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6]在党中央战略性提出“文化强国”和“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新要求下,作为高职院校,为受教育者所提供的不仅仅是在校三年期间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更重要的还是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滋养。我们使高职学生不仅要成才,而且要成人;不仅要有职业能力,而且有文化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唤起广大师生对高职文化的自觉自信,指引师生寻找并建立自己的精神家园,用校园文化不断感染、浸润师生的外在与内心,是高职院校发展的永恒任务,它对我国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前景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深远现实意义。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电脑、网络、数码的使用是一个潮流,而且还要进一步发展,不可逆转。面对新的挑战,我们如何把汉字文化融入大学校园,融入青年学生心里,融进高职理念中,让汉字真正成为我们的文化之源、民族之根,这应是我们全体高职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和长远目标。
http://theory.gmw.cn/2012-06/21/content_4392437.htm
[2]黎靖德,朱子语类[M] .北京:中华书局,1986
[3]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2/content_61755.htm
[4]许慎,说文解字[M] .北京:中华书局,1981, 250
[5]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 , 卷12耳部
[6]许慎,说文解字[M] .北京:中华书局,1981,58
[7]许慎,说文解字[M] .北京:中华书局,1981, 256
[8]许慎,说文解字[M] .北京:中华书局,1981, 44
[9]许慎,说文解字[M] .北京:中华书局,1981, 69
[10]王力,古代汉语(上册第一分册) [M] .北京:中华书局,1980, 306
[11]许慎,说文解字[M] .北京:中华书局,1981, 70
[12]许慎,说文解字[M] .北京:中华书局,1981,165
[13]许慎,说文解字[M] .北京:中华书局,1981,150
[14]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M] .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 卷7宀部
[15]许慎,说文解字[M] .北京:中华书局,1981,268
[16]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 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10/25/c_122197737_2.htm
联系处:511483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报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