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全国高职高专院校书记论坛,今天是:  
首页 论坛简介 通知公告 新闻动态 媒体聚焦 书记视点 论坛资料 联系我们
论坛资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论坛资料 >> 正文 >>
邓小平人才思想及其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启示
2014-10-28 09:26:41   来源于:

邓小平人才思想及其对高职教育

人才培养的启示

朱静 张勇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0)

摘要:邓小平的人才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审视和分析了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中国的实际状况,作出了许多精辟的论述,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的人才理论。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和教育层次,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的过程中体现出鲜明的特色和勃勃生机。邓小平人才思想为中国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对中国高职教育改革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邓小平人才思想;高职教育;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朱静(1982—),女,汉族,四川乐山人,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航空制造工程系党总支副书记,硕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与教育管理、党政宣传与统战工作。

张勇,(1967—),男,汉族,四川成都市人,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宣传统战部部长,研究生学历,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新闻管理与统战工作。

人才是强国兴邦之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邓小平人才思想的精髓。小平人才思想要求坚持“三个面向”,培养“四有新人”,按照“四化”标准,建立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在今天的中国仍然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对于新中国高等教育战线而言,中国高职教育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新类型,已经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他们虽起步晚,但却以独特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输送了大批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在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中显示出强大的竞争力。以邓小平人才思想反观中国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可以得出诸多启示,指引中国高职人才培养发展之路。

一、邓小平人才思想概览

邓小平人才思想内容丰富,见解深邃,包括人才决定观、人才价值观、人才标准观、人才选拔方式观、人才任用谋略观、人才培养途径观等多方面的内容。对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有指导意义的论述集中体现在人才的重要性、人才的标准、人才的培养、人才的评价四个方面。

(一)人才问题是具有战略高度的关键问题

自古以来,“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讲到,“现在我们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不是四个现代化的路线、方针对不对,而是缺少一大批实现这个路线、方针的人才”[1]。邓小平人才思想的根本立足点是对人才的高度重视。他反复要求党和政府要站在战略高度来分析和对待人才问题。他强调,人才问题是关系我们党和国家命运的战略问题;人才问题是关系现代化建设目标能否实现的决定性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成败的关键问题。

(二)“以德为先、以才为重、德才兼备”的人才标准观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人才价值观是邓小平人才思想的精髓。而什么样的人才属于“人才”,这个是人才标准问题。邓小平强调必须结合我们的时代、我们面临的历史任务、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要求来确定人才的标准。他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中国人才质量标准,他认为,人才的质量标准就是毛泽东说的“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2]

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坚持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3]“三个面向”、“四有新人”的理念成为了社会主义人才的总标准。在选拔人才的标准上,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所致的开幕词中提出“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四化”要求,并将其作为今后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

(三)“不拘一格育人才”的人才培养观

古人云“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邓小平同志将中国科技水平与人才数量同先进国家作了比较分析,认为中国并不是没有人才,而是好多人才没有被发现,并批评各级党委及一些老同志“在这方面注意不够,没有去有意识地发现、选拔、培养、帮助一批专业人才。”他认为,人才问题实质上是教育问题,各级领导要像抓好经济工作那样抓好教育工作,“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4]。教育不能停留于基本的理论教育,要通过实践锻炼,使人才成长;教育不能闭门造车,要走出国门通过向外国学习,增强人才的本领,要为人才的脱颖而出提供可能的机会。

(四)人才评价看主流,看本质,看一贯,看发展

社会不拘一格降人才,而合适的人只有用到合适的岗位才能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用。邓小平人才思想对人才的评价是客观、全面、与时俱进的。他指出“不要因为他们不是全才,不是党员,没有学历,没有资历,就把人家埋没了。”[5]对一个人的评价也应该看主流、看本质、看一贯、看发展。

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特点

进入21世纪世纪以来,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的过程中迅猛发展,成为了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弄潮儿。

(一)高职学生的基本特点

在高考录取分数线上看,高职院校低于一般本科院校,属于高等教育中入学门槛最低的一批院校,学生文化质量欠佳或者被认为是高考的“失利者”。具体来讲,高职学生具有以下特点:

1、思想道德方面,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之间存在落差,自我价值感强,社会责任感较弱,认同回报社会但是更注重自我实现,集体协作、服务、奉献精神不足。

2、学习方面,学习目的明确,但学习目标模糊,学习兴趣较高,但学习动力不足,能够刻苦学习,但无法持之以恒,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欠佳。

3、心理方面,社会对高职院校的偏见或者高考的不理想导致自卑心理,长期得不到来自家庭和社会的足够尊重从而形成不自信心理,感情丰富但是抗挫折能力较差,对自己要求也不是很严格,自我约束能力不足,对自我缺乏客观认识,盲目攀比从众现象较严重。

因此,高职学生在一些问题上表现出矛盾性和模糊状态。

(二)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6]

高职教育以适应市场需求为出发点,为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服务。它既不同于普通高校教育培养的理论型、设计型人才,也不同于中等专业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而是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三)高职教育的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指导下,对教育对象、目标、内容、方法、途径、质量评价标准等要素构成并且集中为教育教学模式的相对稳定的教育教学组织过程的总称。

国际上流行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双元制”模式,即从企业需求出发,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二是CBE模式,即从职业岗位的能力需求出发,由企业专家制定岗位能力分解表,以此来设立课程,组织教学;三是TAFE模式,即以产业为推动力量的、政府、行业与学校相结合,以学生为中心的灵活办学,培养多层次的复合型人才。在中国,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区别于普通教育,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突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教师队伍建设上,主要以“双师型”教师为主,他们既是教师、又是专业技术人才,如工程师、会计师等。学校与社会用人单位的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高职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三、邓小平人才思想对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启示

(一)选拔方式多元化

邓小平强调,选拔人才要体现“两个尊重”的基本精神,遵循人才成长的自然规律,确保早出、多出、快出人才。这完全符合我国高职教育的选拔机制。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晚,社会声誉不高,生源质量相对不高。一些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思想迷茫、学习能力不足和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但是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群体,他们又有强烈的进步愿望,主流看又是健康向上的。因此,选拔方式上,一方面,公平公正公开的高考制度,择优录取。让高职学生能从心底认同高等教育中的这种类型,从而对自我产生认同,树立自信和学习的动力;另一方面,打破常规,不拘一格、唯贤是举,设立单独招生制度和联合培养制度。将符合职业岗位需要的人才吸纳入高职培养对象中来,容人所短,用人所长。

(二)培养目标重实践应用

在人才培养目标问题上,坚持邓小平人才思想的“三个面向”,培养“四有新人”的同时,要结合时代特征,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学术型人才,强调其理论形态;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美国的高职教育旨在培养“技术员或从事半职业性工作人才”;英国的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则是“技术工程师”;法国将这类人才定位为“高级技术员”;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则认为高职毕业生是技能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和管理人才。我国的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具备基础理论知识、知识面较宽、技术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这与邓小平人才思想不谋而合。

(三)培养方式以职业群岗位需求为导向

高职教育以职业群岗位需求为导向把课堂学习和实践工作动态结合起来,形成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践行着邓小平“不拘一格育人才”的思想。主要形式有: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勤工俭学、订单培养、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和岗位见习等。

校企合作方式,可以是学校根据企业需要培养人才、提供顶岗实习的学生,企业为学生提供教学实习条件并培养选拔人才;也可以是学校依托企业培训教师,企业依托学校培训员工;企业可以在高职院校建立研究开发机构和实验中心,促进学校的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完成科技孵化,学校也可以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即所谓的“校中厂”、“厂中校”。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高职院校和用人单位“双向参与、双向互动”的运作机制,共同建立课程标准和教学模式,并提供顶岗实习机会,大大缩短学生对岗位工作的适应周期,实现职业技能“快速上手”。高职教育的办学思想由学科本位向就业导向、职业能力本位转变、以实践教学和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只有这样才能使毕业生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认可而顺利就业。

(四)培养质量引入社会评价体系

邓小平人才思想要求我们评价人才看主流,看本质,看一贯,看发展。对于高职毕业生的评价我们也不能拘泥于传统考试和论文模式。在达到大学生的基本素质要求的基础上,高职教育一般采取社会参与评价的方式监控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对职业、岗位进行系统分析,确定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教学内容的适用性以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和适应岗位需要为原则设计课程体系和选择教学内容,不仅要有与职业能力相关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有创业和拓展能力所需的适用性知识。学校和行业、专业团体及企事业用人单位共同商定的原则.确立贴近社会需要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使人才质量评价社会化。引入社会评价机制,最终形成由产、学、实习单位、用人单位、行业团体和能力鉴定机构等共同参与的全方位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结语:

邓小平人才思想的理论与实践,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才思想,成为中国共产党长期坚持的方针。高职教育作为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区别于中等教育的一种层次,在改革开放日益深入、小康社会的蓝图也逐渐深入人心的关键时期,呈现出勃勃生机。将邓小平的人才思想融入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融入高职人才培养体系,指引高职教育走向规范办学,灵活办学,具有深刻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高职教育的蓬勃,也必将为社会和谐健康快速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40,103.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10.

[4][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75,109.

[6]李焦明.关于大力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思考[J].成人教育,2011(1).

新闻动态 更多>>
通知公告 更多>>
书记视点 更多>>

指导单位: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 全国高专高专党委书记论坛主任委员会
承办单位: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联系电话:02987083908 投稿邮箱:gzsjlt@163.com 技术支持:杨凌贝塔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