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媒体环境下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路径
——以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自动化工程学院 刘博)
摘要:本文以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创新路径为切入点,将校园文化建设的概况、创新路径、已有成果及意义做了详尽的论述,以期对于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做一简单梳理和提高。探求新媒体环境下大学校园建设的创新路径,对于高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青年大学生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职、校园文化、新媒体
作者简介:姓名:刘博、出生年:1984年、性别:女、民族:汉、籍贯:陕西·蓝田、工作单位: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职称:助教、学位: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产业的不断发展,校园文化传播也早已走出单一形式,朝着更为多元的方向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高等、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同时,对于营造校园文化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思想道德素质、文化体育素质等做出不小的探索。而将新媒体运用于校园文化建设,走出一条适合高职学院文化发展的创新路径,使校园文化发挥更大的育人功能。作为百所示范高职院校——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培养航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学院紧跟时代步伐,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又推新举措,运用新媒体,创建独树一帜的官方微博平台,特色鲜明的微信公众平台,完善校园自媒体,围绕学校、学生、学习三大主题,以新媒体为载体的校园文化建设为核心,以平台建设为载体,普及校园文化、传播人文关怀、践行学做合一、发挥新媒体辐射功能,打造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平台、完善校园自媒体,深入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构建特色、专业、正能量的文化育人平台,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效应。正确分析新媒体环境对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探求新媒体环境下大学校园建设的创新路径,对于高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青年大学生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媒体与校园文化建设概况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新媒体包括:微信、微博、微课、网页、手机APP等。[1]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学院以校园自媒体为主要核心,打造了属于航空特色文化为目标的自媒体平台,以微博、微信为依托和载体,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强大的传播能力,传播丰富多彩、类别多元的各种学生关心的信息与资源。
现在的社会是信息时代,谁掌握最前沿的信息,谁就主宰了主流文化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对待新生事物、新媒体的正确认识,避免误入歧途,增强人文关怀,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了学校与社会的关爱,促进了高素质航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2]在开展新媒体校园文化传播探索与实践中,学院坚持“四有”与“四结合”即:有态度、有作为、有推广、有力量。“四结合”即:将新媒体文化与校园文化紧密结合,将学校建设与学生反馈紧密结合,将专业特色建设与推广相结合,将实践育人与文化育人紧密结合。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路径
(一)展示高职特色,搭建新媒体平台,健全机制,特色鲜明
高等职业院校,在办学理念,及学生构成方面尤其特色与优势,学生不仅仅动手能力强,而且对于新鲜事物的适应性较强,为了更好的将校园文化贯穿至整个学生教育、教学之中,我院先后于2012年至今,建设官方微信公众平台10余个,面向大学生心理咨询、二级学院学生管理等方面,不同受众,不同特色,旗帜鲜明,深受广大师生好评。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微信公众平台主要面向全院师生,及时传播学院最新动态与高职教育最新动态,学生最关心的新鲜事件的最新动态,让学生及时掌握信息与学校零距离接触。各二级学院微信平台,有方向、有针对,及时针对专业建设与学生相关信息进行引导传播,并开通学生互动平台,真正做到下情上达,上情下达;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平台则为学生搭建了私密、畅通的心理沟通环境,有效解决了学生的心理困惑;其他公众平台如团委公众平台则专一传播党团信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整了解所有党团信息。微信公众平台机制健全,专人管理,制度完备。正在逐步走向成熟。
(二)全方位开展新媒体宣传,培养学生意见领袖
在大学生的网络世界中,意见领袖往往起着榜样的作用,因此,只要抓好这一众核心人物,培养学生中正能量的意见领袖,做好他们的教育工作,以点带面,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对于意见领袖,在管理微博、微信公众平台时,作为学生管理者的老师要倾听学生的心声,充分信任学生的能力,真正了解到学生的所想、所感、所做、所为,并及时地做出帮助和引导。使学生发挥更大的主观能动性,对于意见领袖,高校管理者本着尊重、爱护和关心的态度,采取平等对待的原则,与之交谈、交心、交友,要以“和风细雨”式的教育方法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成效。[4]
(三)培育校园文化正能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微信有其特色鲜明的朋友圈功能,提高学校微信公众平台建设,吸引广大师生加入进来,将有质量的信息进行传播。[5]广大师生分享在朋友圈之中,校园文化正能量的传播就以一传百甚至一传千的速度增长,利用平台扩大对学生文化、生活、学习等各方面的资讯,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学校“一生为本、服务学生”的理念不是纸上谈兵、不是面子工程,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减少网络舆情对大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构建和谐平安校园、构建文化育人校园、将构建特色高职院校深入每一个西航学子心中。进而提高学生爱校、爱己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形成校园自媒体,有的放矢的宣传,潜移默化的引导。
形成校园自媒体,让宣传效果有的放矢,使校园文化潜移默化进入每个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完善自我,要注重加强新闻采编人员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素质的建设,定期举行培训与交流研讨会,鼓励新闻采编人员主动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以更好地进行校内各种新闻的采访、写作。[6]加强校内媒体的交流,让师生主动参与进来,既可以提高新闻本身的影响力又可以提升校内媒体的学生认同感。与时俱进,贴近社会、学校、学生。突出自身特色,走校园品牌之路,一个好的校园媒体必然有自己的特色,而且这个特色要契合广大师生的需求。校园媒体要想在校内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就必须用自己的特色来吸引受众。建立特色的基础就是要贴近生活、贴近同学、贴近实际,这样校园媒体才有持久的生命力和旺盛的创作源泉。
三、运用新媒体深入开展校园文化建设
(一)顺利申报省级职教课题,深入研究新媒体发展
2013年12月,以新媒体为研究背景,以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管理为重点突破,我院自动化工程学院学生管理队伍以《以网络舆情为抓手的高职学生管理信息化方法研究与实践》为研究方向的省级职教课题顺利通过审核,成功立项。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构建和谐平安校园、构建文化育人校园、将构建特色高职院校深入每一个西航学子心中。也使我们对于新媒体运用于校园文化传播的探索与实践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二)建立制度,规范管理,在微媒体运营方面走在前列
为了更好的使新媒体对于校园文化的作用进一步增强,我院已经形成以《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宣传工作管理办法》为管理制度,各二级学院也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完善管理制度,健全新媒体管理方式,保证了新媒体在校园文化传播中的规范化、制度化发展。
与同类院校相比,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的新媒体发展和管理走在前列。其中微信公众平台建设和微博平台建设尤为明显,以微信为例,陕西六所国家示范院校,只有我院的官方微信平台除申请年份在同类院校之前,并且只有我院完成认证升级,以成功连接第三方(掌上大学),其功能更为强大,更贴近学生,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在学生中的影响尤为明显。全院各个官方微信公众平台收听率已经达到学生中78%。
在新媒体的引导和使用方面,学院展示了明确的态度。这态度不仅仅体现在正能量的引导方面,更体现在我院对于校园文化借助新媒体的力量上,加强新媒体管理,使正能量的传播无处不在,坚决抵制消极、虚假、夸张的传播,使学生看到学校对于新媒体传播的态度,以校为范,引导校园文化正能量。
(三)培养学生中的意见领袖,使学生在实践管理中锻炼品行。
网络意见领袖通常是信息的传递者、舆论的引导者、交往的维系者,培育学生中的意见领袖尤为重要,学院利用新媒体平台,在学生中培养了大批意见领袖。[7]其中汽车工程学院方磊同学也以此为微媒体平台研究为背景参与了“挑战杯”比赛的角逐,并以搭建微媒体平台为主业,成功创办自营公司,开始了自主创业之路。
培育学生中的意见领袖,真正地贴近学生、走入学生,切实了解学生所想所需。他们通过微信朋友圈、个人微博等功能使信息的传播急速扩大化,使正能量的传播无限延伸。除了承担媒体管理责任外,其自身品行的锻炼更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培养具有管理才能的学生,使其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及社会影响力,真正达到培养高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的,使实践育人与文化育人得到了有效结合。
(四)贴近高职学生特点,尝试运用新媒体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拉进师生距离
高职院校的学生有其鲜明特点,比如:学习兴趣情绪化较强,学习动机多元化,学习方式多样,学习方法则教多思少,较为单一;而90后的学生自信、接受新事物能力强,而又好奇、敏感。将两类特点结合分析,运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与学生沟通交流,能提高学习效率,拉进师生距离。
因此,我们在新媒体的开发与应用方面与时俱进,尝试使用新兴的“微课”教学模式,通过制作微课,利用微平台传播微课,增强学生学习、感知兴趣,达到学之有效的目的。还尝试运用微信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消除面对面交流的顾虑,敞开心扉,将潜在的心理障碍和事故隐患消除于无形,增强学生对于学校的认知和认同感,增强学生爱校爱生活的信心。
四、新媒体环境下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政策保证、有态度的平台建设
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将新媒体运用于校园文化传播的探索与实践得到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学院领导对于新媒体推广的的态度积极、明确。在微博、微信平台的建设方面,一直秉承“四有”与“四结合”即:有态度、有作为、有推广、有力量。“四结合”即:将新媒体文化与校园文化紧密结合,将学校建设与学生反馈紧密结合,将专业特色建设与推广相结合,将实践育人与文化育人紧密结合。力求给学生以正能量的引导,使学生面对突如其来来的网络世界,树立起正确的网络观念,坚决抵制不良信息的传播与误导,在学生中间起到了明显的正面效应。[8]
(二)全面宣传,立足学校面向社会,立足学生面向未来
弘扬校园文化正能量,推动校园文化与行业文化相结合,培育学生航空精神、西航精神、民族精神、奉献精神、创新精神。立足学校,让校园文化无处不在,面向社会,积极培养有创新精神的社会栋梁,立足学生本位,关心每一位西航学子,使其以阳光积极的正能量心态面向未来。
(三)以生为本、服务学生,传递文化正能量
转变学校管理思路,从教育学生的主导地位,转变为“以生为本、服务学生”的学生为主导的校园文化模式。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校园文化正能量的传播,通过平台建设,吸引更多的学生关注学校发展、关注自身发展,这样“以生为本、服务学生”的理念才能最终落到实处,校园文化发展才能更加丰富多彩。
(四)开展和谐校园建设,增强文化软实力,践行中国梦的征程
和谐校园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弘扬校园文化正能量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必走之路,增强文化软实力,让高等职业院校培育出高技能人才的同时,其文化修养不断增加,培育出新世纪有道德、有理想、有纪律、有文化的新型人才,使中国梦的征程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不断实践和加强。
将新媒体建设和高职的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是巩固宣传体系对于先进文化的引领、营造校园良好氛围,建设和谐校园环境,完善教书育人重要使命的一项重要手段,利用新媒体的积极作用,可以帮助高等职业院校建立起一个面对社会的开放性构架,不断拓宽素质教育的空间与渠道,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提升学校自身的竞争力,为高职文化注入吐故纳新、继往开来、迎接挑战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贾仕林.论大小校园媒体视野下的校园文化建设[J]中国报业.2011.8
[2]颜秉忠.王晓玲.葛春颖.论新媒体对校园文化的构建[J]传媒观察.2012.09:
[3]曹进、吕佐娜.大众文化视角下的“新新”媒介探析——以腾讯微信微研究.[J]2012年09期
[4]许平.高校学生“意见领袖”问题初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J]2003年8期
[5]李莹莹.自媒体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研究.[J]2013年19期
[6]潘志军.谈与学生“意见领袖”的沟通.[J]1998年02期
[7]陈璐.刍议微信的社会文化传播功能及其影响.[J]2103年06期
[8]张朱博.新媒体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对策[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