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全国高职高专院校书记论坛,今天是:  
首页 论坛简介 通知公告 新闻动态 媒体聚焦 书记视点 论坛资料 联系我们
论坛资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论坛资料 >> 正文 >>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4-10-28 19:00:38   来源于:

Normal07.8 磅02falsefalsefalseEN-USZH-CNX-NONE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易今科

(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株洲412001)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并得到丰富与发展,因而两者是一脉相承的。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样需要不断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人文素养

一个国家、社会和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是其凝心聚力的“磁源”,是其成就梦想的动力,也是其文明高度的标示。党的十八大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关系到民族的命运和国家的前途,关系到每个公民的价值取向,应该从教育入手,从青少年抓起,并将其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

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必须与本国的文化背景联系起来。世界各国经验表明,几乎所有国家的核心价值观都与本国的文化土壤、时代背景相关联,并形成具有本国文化特色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等。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正是大量地从中华传统文化和世界各国文化中汲取养分,并得到丰富与发展。因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

第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基础。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指出:“在近六千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种文化形态,但在这些文化形态中,只有一种文化体系是长期延续发展而从未中断过的文化,这就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如中国文化传统中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见利思义、诚信为本”、“和而不同、贵和尚中”、“勤俭廉政、精忠爱国”、“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言必行,行必果”等精神以及儒家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敬业重道”等思想,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深厚的影响。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升华。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思想和文化传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根除了其封建性、狭隘性,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并根据时代特点和历史要求,吸收当代先进文化,实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超越。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充分彰显了它的时代性和先进性。如“文明、和谐”是对“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的升华,“公正、法治”是对“三省吾身、修身为本”的升华,“诚信、友善”是对“仁者爱人”、“言必行、行必果”的升华等等。同时,“民主、自由、平等”等还吸收了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

二、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如前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前者是后者的继承与升华。因而,在国民教育中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有效途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内核,涵盖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包括:古文、诗、词、曲、赋、小说、民族音乐、国画、书法、对联、灯谜、歇后语等国学经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魂,是中华民族的根,是老祖宗的谆谆教诲,语重心长,句句箴言,滋润心田;是中华五千年的文明陈酿,历经沧桑,遗存华章,哺育华夏;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培育气度,激励自信,陶冶人格。它对于人们良好品德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养成,会起到难以替代的作用,而这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

第一,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国学经典中蕴涵着许多关于做人、做事、从政的道理,蕴涵着许多关于理想、志向、胸襟、正气、奉献、修身等哲理,只要坚持从小诵读国学经典,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会慢慢发生深刻的变化,他们就会逐渐变成知书达礼,积极向上,行为规范,品德良好的好孩子、好学生、好公民。

第二,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中国传统文化最鲜明的特征就是人文精神,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儒家注重涵养“君子”品格,倡导“仁爱”精神;墨家主张“兼相爱,交相利”;道家强调“无欲”、“无为”、“无争”。这些思想主张,提倡人与人和谐相处,互爱互助,蕴涵了无尽的人文关怀,是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塑造健全人格的珍贵资源。

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不断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要求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贯穿于所有教育领域,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覆盖到所有学校和受教育者,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不断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一,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须构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要深化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构建有效衔接的德育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加强学校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建设,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培育和周边环境整治,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要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完善实践教育教学体系,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打造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高职实训基地和社会实践活动基地,组织大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和爱心公益活动、益德益智的科研发明和创新创造活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贯穿于各项实践活动之中。

第二,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须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首先,应该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纳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工作考核范围内;其次,应适时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领导机构,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各级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教学工作;再次,要建立正常的经费投入机制,保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必要的经费,同时还要采取多项有力措施,鼓励优秀人才从事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在教科研方面给予一些必要的支持。

第三,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须加大对教师培训工作。能否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或者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质量如何,关键就在从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广大教师素质和业务水平。必须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师的培训工作放在十分重要位置,建立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师培训机制,定期开展培训,以提高广大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

第四,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须重视师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高职院校在开展好专业教育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要在各年级大学生中开设人文教育通识课,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树立高尚的审美情趣、质朴的道德操守、深邃的哲学思想、良好的职业素养;要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狠抓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坚持师德为上,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引导并督促教师加强个人修养和人文素养,使每一位教师都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Z].2013.12.23

[2]都培炎.全面认识当代中国的历史文化视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J].思想理论教育,2013.10(上)

[3]刘良业.坚持正确方向,建立完整机制——如何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J].河北教育, 2014.1

[4]陈寿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浙江教育报,2014.1.20

新闻动态 更多>>
通知公告 更多>>
书记视点 更多>>

指导单位: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 全国高专高专党委书记论坛主任委员会
承办单位: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联系电话:02987083908 投稿邮箱:gzsjlt@163.com 技术支持:杨凌贝塔网络